招商引資

樂至考棚及晚清科舉軼聞點滴
發布時間:2019-07-27
來源:樂至風情
點擊數:2,551 views    字體:         
  • 樂至考棚及晚清科舉軼聞點滴

    作者:林福民

     

    科舉考試制度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的人許多都不知道科舉是怎么一回事。中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文帝開皇七年即公元587年,廢止于清光緒31年即公元1905年,歷時1300多年。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讓知識分子有出路、有奔頭,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歷朝政府都把科舉考試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來抓,特別是滿清王朝,他們的人口很少,進關時才20多萬人。要統治如此龐大的國家和如此龐大的漢族人口,大開科舉考試,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利用他們來管理社會,自然就成了首選國策。

    隋以前選拔人才是靠舉薦,稱為舉孝廉,各級政府首腦都有舉薦人才之責。但舉薦制度考察面太狹窄,同時也難免有主觀、片面和營私之嫌。相比舉薦制度,科舉考試則更公平和高效。所以歐洲各國和俄羅斯等都紛紛仿效,用此法選拔文官。孫中山先生曾將科舉考試制度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他把民國政權定為五權分離形式,即立法、司法、行政、監察和考試。其中考試院的職能就是繼承科舉考試公開、公平選拔官員的優良傳統。我們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仍然是在繼承發揚這一傳統。

    其實,讀書人走科舉之路是很艱難的。十年寒窗,首先要通過童生考試取得學籍后,才有資格參加秀才考試。取得秀才功名后才有資格參加舉人考試(即鄉試)。取得舉人功名后才有資格參加朝庭的京試。京考錄取后,稱為貢士,然后再由皇帝在大殿親自主持考試,錄取后稱為進士。進士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狀元稱為天子門生,地位非常尊貴和神圣,絕非現在那些什么“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那樣庸俗和淺陋。高等教育的大門尚未跨進就急著稱狀元,這不可笑嗎?也絕非象演戲那樣女扮男裝冒名頂替,輕松就能得個狀元。

    秀才考試在各府衙所在城市舉行,舉人考試在各省城舉行,進士考試在京城而童生考試則在各縣城。只有清初,滿清在尚未占領成都之時,因急著選拔人才,籠絡人心,便將閬中作為鄉試選取人才的城市?,F在閬中的貢院保存完好,很有歷史文物價值和旅游價值。

    樂至的考棚設在下東街的前進巷內。名為考棚,并非是遮陽蔽雨的涼棚,其實就是簡易的校舍,晚清取消科舉后民國政府便移作了它用。一九四九年以后經改造辦成了一所公立幼兒園,一九五二年改辦成了小學校,稱為前進小學,又稱工人子弟校。幾年后又恢復成幼兒園一直辦到如今?,F在縣第一幼兒園的位置也就是當年考棚的位置,惜乎考棚早被拆除,沒有保存下來。

    在清代,樂至縣屬川北道潼川府管轄,府治在三臺,秀才考試便在三臺舉行。每屆童生參加秀才考試,縣令都要帶領各界人士送考生到城東十里河廊橋餞行,以資鼓勵。放榜后,縣令又會帶領鄉紳大戶們到十里河廊橋迎接考中的秀才,一路敲鑼打鼓迎進縣城并設宴慶賀,其間,縣令往往會帶頭送一份賀禮,于是各商號及紳糧大戶們紛紛效尤。如此一來,秀才便有了一份可觀的進項,用以置幾畝地是不成問題的。所謂的窮秀才其實并不存在,一經考中秀才便是地方名流,即便不是豪紳大戶,也絕不會是窮酸之家。樂至一九四九年新政權建立之時尚有三名晚清秀才,全是本地富豪之家。

    滿清王朝尊師重教,對知識分子特別優待,凡秀才每年都有一份燈火費,拿現在的說法就是助學金。但秀才們得定期接受學政管理部門的考試,不得荒廢學業。第一次考試不合格,則予以訓戒和警告,第二次考試不合格則取消秀才功名。秀才們的壓力其實還是挺大的,按清王朝的規矩,秀才可以稱老爺,見了縣令不用下跪,拱手作揖見個禮就行了。若是犯了罪,須得先革了功名才能處罰。秀才如果一直考不上舉人,則年滿七十后擔任一屆縣教喻,即類似現在的教育局長而后頤養天年。舉人進京趕考則更是威風八面,團隊前面打一旗幟,上寫奉旨進京趕考,沿途官府均有接待和提供食宿交通方便之責。就是土匪也不敢來搶劫,因為搶了趕考舉子,便是與朝庭為敵,注定是要被剿滅的。

    所以說知識分子在滿清社會地位是很高的,之所以廢除科舉考試,并不是說明這種方式不好,而是因為教學和考試的內容太落后,跟不上時代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科舉考試制度對華夏文明及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即使今天的教育制度,從小學升中學升大學的一路考試的形式中仍可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點點科舉考試的味道。


發表評論

*

* 絕不會泄露


Copyright ? 2016-2017 樂至縣歸國華僑僑眷聯合會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地圖谷歌地圖 | 蜀ICP備15004767號-2|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_国产高清在线看日韩黄网_国产nv91在线播放_日本R级在线播放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