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

樂至龍燈甲天下
發布時間:2019-07-25
來源:樂至風情
點擊數:3,585 views    字體:         
  • 樂至龍燈甲天下

    作者:林福民

     

    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自古便有舞龍的習俗。且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及國外華人群居之地,逢年過節何處無龍舞?

    然而樂至的龍則別具一格。

    首先樂至的龍不光是龍形,更重要的是燈,是可以游走翻騰的龍燈。第二就是龍形與眾不同。其它地方龍平頭平尾,呆滯死板毫無威儀,不過是放大了的鰍鱔而已。而樂至的龍是硬頸龍,龍頭連生著一段S型曲頸,舉起時它昂首怒目傲視天下,活象一條準備進攻的巨蟒,形象十分威猛鮮活。更妙的是龍尾巴曲而上翹,生動地體現了游龍之矯健。在耍龍時通常找個跛子來舉龍尾,游走時那龍尾便自然地擺來擺去,使之憑添了幾分活潑,惹得圍觀者開懷大笑。虧也想得出來!再就是材料易得,樂至龍燈是用竹絲扎成龍形后用紙糊上,然后再作色而成。因材質輕巧,故而可以將龍形扎得較為龐大,有的竟有六米多高,可謂氣勢非凡。樂至的龍燈是按燈籠的構造制作的,無論龍頭,龍節子(龍身),龍尾都是空的,里面全都可以點上蠟燭,晚上看去,整條龍金光閃閃美不勝收。更絕的是樂至人想象力十分豐富,想到龍乃神靈之物,出游時必有水族護駕,故而設計了一支龐大的儀仗隊。那便是若干矩形排燈,鯉魚燈、蝦燈、蟹燈、龜、鰲、蚌燈等組成的一支規模宏大而系統的龍燈隊伍。如此陣仗何處有之?

    余生也晚,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樂至龍燈是在一九六四年的春節期間。那是三年困難時期剛過,百業待興之時。政府順應民心,組織了這場盛大的燈會,臘月三十日晚龍燈出行,鼓樂喧天,萬民歡騰,只見那排燈及魚鰲蝦蟹蚌等燈,亮閃閃依次列隊前導,后面便是三條高大威猛的龍燈。那龍燈隊伍前呼后擁,光輝燦爛,耀眼奪目,再加上蕩氣回腸的川劇鑼鼓,使之頗具翻江倒海一瀉千里之勢,令人心魄震顫,激動不已。那龍燈隊伍在大街小巷游行,向人們送去歡樂和祝福,然后游到廣場,在廣場上騰挪回環,與滿天的禮花,動地的鼓樂匯成了歡樂的海洋。如此盛會足足熱鬧了好幾天。

    然而不久,文革潮起,龍燈劃屬四舊之列,便成絕響。

    天下一絕,真個絕矣!

    據縣志記載,樂至向有耍龍之俗。清末及民國時期,縣城各大廟宇均有龍燈。其中關帝廟、火神廟,萬壽宮、大禹宮、五圣宮、東岳潮等具是大龍,其余廟宇則是小龍。在那些大龍中大禹宮的是金黃色,其它大龍是紅色,小龍則是青色。大禹宮的龍安裝的是白胡子,稱為老龍,輩分最高,出游時其它的龍都得讓道。清末樂至龍燈只有幾條,民國時期則有十幾條,可為一時之盛。龍燈從臘月三十日晚起要耍到正月十五。然后將龍身龍尾都燒掉,只留下龍皮下次再用,謂之龍歸大海。樂至龍燈藝人技藝高超,加之材料易得,制作龍燈易如反掌。其它地方的龍敢如此年年做年年燒么?

    樂至龍燈盛于清代,硬頸龍的首創者叫羅仁國,此人心靈手巧是個奇才。他本是一位在縣城東街開餐館的老板,酷愛紙扎工藝,無師自通,善扎風箏及兔、魚、蝦等動物,并首創硬頸龍形象。所扎之物逼真活潑,深受大眾喜愛。他扎的龍有硬頸龍和滾龍兩種,時有縣令愛其技藝,請他扎了一條滾龍帶往它處作為工藝品收藏。羅仁國若能活到今天,將紙扎硬頸龍申請專利,必能成功。

    羅仁國有個開棧房的鄰居叫唐禮生,慕其技術拜其為師得真傳。之后唐禮生便子孫相傳,將這一絕活傳承了下來。傳至筆者所經歷的那屆燈會,龍燈的制作者便是唐氏后代,那是一位七十出頭的老者,大家叫他貓大爺。因他長有一張貓臉,尖下巴,貓的眼睛和貓的鼻子,身材清瘦而靈巧,給人一種幽默活潑的感覺。年輕時大家叫他貓鼻子,老年后大家又叫他貓大爺,他一點也不生氣,似乎很樂意這一綽號。有人遠遠地喊一聲貓大爺,他便脆脆地應一聲“哎”,真是一位可愛的長者。貓大爺帶著兒子在一間廢棄的廟宇大殿中扎龍,筆者幾乎天天去參觀,只見他非常熟練地花竹條、綁扎、糊紙、著色……幾天之中一條彩龍便躍躍欲飛矣。

    然而這一切都成過去。貓大爺早以仙逝,他的兒孫們不知能否繼其技藝?反正至今再也沒辦過龍燈盛會。而今,每逢過年無非都是吃酒打牌放鞭炮而已。難怪韓國人要把端陽節注冊為己有,據說還要打算注冊我們的春節了。龍文化是中化民族獨特的文化,而樂至紙扎硬頸龍則是龍文化中獨秀的一枝,如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當之無愧。

    惜哉羅仁國!

    惜哉貓大爺!


發表評論

*

* 絕不會泄露


Copyright ? 2016-2017 樂至縣歸國華僑僑眷聯合會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地圖谷歌地圖 | 蜀ICP備15004767號-2|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_国产高清在线看日韩黄网_国产nv91在线播放_日本R级在线播放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