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

記憶中的樂至老縣城
發布時間:2019-06-03
來源:樂至風情
點擊數:4,867 views    字體:         
  • 記憶中的樂至老縣城

    作者:林福民

     

    樂至建縣于北周建德四年即公元575年,原名多業縣,隋文帝開皇13年即公元583年改名普慈縣。唐高祖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廢普慈縣置樂至縣??h治所在地原名車免鎮,后改為天池鎮,距今己有近1400年,說是一座古城毫不為過。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筆者已是一個頑童,生于斯長于斯,這座古城給我留下了永世難忘的記憶和剪不斷理還亂的無限情懷。

    這座城自清代以來三百多年間再沒有經歷戰亂,所以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建筑幾乎全是清代留存下來的。因為明末張獻忠燒殺搶掠破壞殆盡變成焦土,清代以后逐年恢復而成規模。城不大,還不到三平方公里,但規劃緊湊,城防堅固。全城西南兩方靠山,東北兩方居平壩且有護城河。城區所在地的排水系統以現在商貿街農貿市場為分水嶺,向東的水經當時東郊的大片稻田而流下倒馬坎,經太極場、石佛場、蟠龍鎮而匯入涪江。向西的水則由護城河流經童家鎮而后向西南流入資陽境內匯入沱江。該城居于沱涪兩江分水嶺上,所以是沒有水患的。

    護城河的水源來自樂陽溪。樂陽溪發源于南塔山北麓,一條清溪穿過南郊田野、再從城南的“萬仞宮墻”下穿入城內而注入天池,而后又穿過東街鐘鼓樓橋,從東面城墻下穿出,形成護城河汩汩而去。護城河寬約三丈,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嬉戲,垂柳婆娑,可以垂釣,可以游泳。城內天池大約百畝,池水荷花映日,四周花樹蔥籠,池之西南兩角各建有涼亭一座,另有曲橋臥波倒映水面,歷為休憩之絕佳去處。特別是池內之蓮種,傳為北宋初陳傳老祖所植,花開并蒂,藕貫七心。奇的是池之四周居然有七口古井,與藕之七心照應。用這種藕制成的藕粉名曰天池藕粉,歷為貢品,十分珍貴。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城墻城門尚在,保存十分完好。城墻高約五丈,厚約一丈,全用條石砌筑。東、北兩方沿城河而建,西、南兩方則順山勢蜿蜒,從西城門左側上山,經原豬市壩、城西小學后坡,風箏坡(現為吳仲良中學)老看守所、西巖寺背坡到南城門。而后向東經硯山(現在的武裝部、防疫站、老縣醫院)、萬仞宮墻、廣電公司、城東小學操場壩而后連接東城門。順山而建的城墻長約兩公里,巍峨雄壯,頗有點萬里長城的味道。登墻望遠,群山在目,溝壑如染,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城門也較雄偉,門洞高約一丈五,寬約一丈二,進深約二丈,只是城樓不知去向,可能是民國時期被拆除它用了。說起城門洞那時還傳有一首幽默的民謠:“鄉下姑娘上街來,腳上穿一雙繡花鞋,走到成門洞——喲!喲!這么大個灶孔啷個好架柴?”東城門的位置在現上東街與商業街的交匯處;西城門在西街出口與藍天醫院大門之間;南城門在南街出口與宏揚名居大門之間;北城門在勝利街原派出所位置的城河邊。在四面城門外各有一條不足百米的短街道,這些街上的店鋪大多是經營客棧和餐飲。因為城門要天亮才開啟,擦黑就關閉,這對于那些起早趕路的行商和腳夫之流很不方便,他們寧可住在城外,于是,這些雞茅店也就應運而生了。

    城內街道由東西南北四條主街和兩條不足百米的短街道即木貨街和勝利街組成。另有五條小巷,分別是壽福巷、青年巷、和平巷、米市巷、前進巷。東街以鐘鼓樓為斷,分為上東街和下東街。城內共有兩個街道交匯口,東街、南街、北街的交匯口是這座小城的中心,稱為衙門口。因為清代的縣衙就在口子東邊的中心商業街位置。北街、西街、勝利街的交匯處稱為北門口,直走則出西門,右拐則出北門。街道不寬,典型的小城風味,總寬約一丈八,街寬約一丈二,兩邊街沿各三尺。街道為三合土鋪就,街沿臺階為條石砌成。城不大人口也不多,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不過四、五千人,街上行人寥寥,只有到趕場的日子(三天趕一場)鄉下農民進城,才顯得熱鬧一點。城里沒有電燈也沒有自來水,照明點油燈,吃水取井水,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靜而溫馨。

    但這小城,宗教和民俗文化卻十分發達,廟宇林立,遍布大街小巷,共有九宮十八廟。分別是:伏羲宮、三清宮、萬壽宮、巧圣宮、桓侯宮、天上宮、大禹宮、帝主宮、文昌宮、靈瑞宮、張王廟、黔南宮、南華宮、三元宮、壽福宮、老君廟、東岳廟、龍王廟、相國祠、機仙廟、藥王廟、五顯廟、火神廟、文廟、關帝廟、城陛廟、西巖寺。另外還有天主教和基督教各一處教堂不在此列。在東南高處,即現在的城東小學操場東邊建有一座魁光閣,俗稱魁星樓,在東街跨河橋上還建有一座鐘鼓樓。這兩座樓均高五丈以上,飛檐斗拱氣勢恢宏,頗有凌云之勢,登樓可俯視全城。鐘鼓樓向西這一面的三樓上安有巨大時鐘一只,行人老遠就能看見時間。同時樓上還吊有一口大銅鐘并設有專人敲鐘報時,時有幾點則敲鐘幾下,鐘聲清悅幽遠,全城都能聽見,晝夜如此。如有警患則急促敲響,市民聞聲急往救援。這座小城與全國許多古鎮一樣有巡更的傳統,每日二更,人們尚未安寢,更夫一邊開始巡更還要一邊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當時小城人極少擁有手表,大家都是在鐘聲和更聲中感受時間和安排作息。此外,政府有什么需要民眾知曉和參與之事,除張貼告示外,大白天還要由更夫口頭通知。打更匠走一小段路,然后停下來,敲幾聲鑼,高喊:鳴鑼通知!然后宣讀通知內容。因為當時文盲很多,故而需要人來傳達,可見當時政府工作之細。打更的習俗大約在一九五六年前后終止,可能是打更匠死了后繼無人,也可能是時代變遷不再需要了吧。

    最后一名打更匠忘其姓氏,那是一個身材矮小,蹋鼻子,小眼睛,缺牙巴,頭發花白且又口齒不清的老頭。一些頑童時常作弄他,見他舉槌敲鑼之時,急喊一聲:“打更匠當不當我的兒?”鐺!鐺!鑼聲響起,頑童樂得哈哈大笑。打更匠回過神來,知道上當,大罵一聲“狗日的鬼崽崽!”舉槌來追,孩子們則一哄而逃。

    這些趣事早如云煙散盡,昔人好些已不在人世,剩下的也早已是老態龍鐘。而這座古老的城鎮卻越來越年輕。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初土改時期就開始搗毀九宮十八廟,大躍進時期拆除城墻,文革時期拆除魁星樓和鐘鼓樓。八十年代開始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到上世紀末,老城街道全部拆除改造完畢。截止目前,這座縣城面積擴大了近十倍,人口增長了近四十倍。街道寬闊,高樓林立,車如流水人如潮,哪里還有一點老城的影子?仔細尋覓,只有被侵占了大半的天池和早已淪為排污溝的部分城河似乎還依稀訴說著過去的故事?,F在,繁華取代了古樸,喧囂代替了清幽,這也許就是這座古鎮的宿命吧。


發表評論

*

* 絕不會泄露


Copyright ? 2016-2017 樂至縣歸國華僑僑眷聯合會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地圖谷歌地圖 | 蜀ICP備15004767號-2|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_国产高清在线看日韩黄网_国产nv91在线播放_日本R级在线播放中文在线